英語閱讀 學英語,練聽力,上聽力課堂! 注冊 登錄
> 輕松閱讀 > 英語文化 >  內容

英格蘭簡史 The Welfare State 福利國家(1945—1979)

所屬教程:英語文化

瀏覽:

2022年02月23日

手機版
掃描二維碼方便學習和分享

英格蘭簡史 The Welfare State 福利國家(1945—1979)

隨著歐洲戰爭的結束,政治重新回到正常軌道上來。丘吉爾所領導的聯合政府解散。1945年7月5日,英國旋即舉行大選,此時遠東的戰事仍在繼續。英國自1935年以來一直渴望民主,長期隱藏的矛盾此時浮出水面,民眾對戰時環境極其不滿,渴望迎接新事物。昔日的聯合伙伴如今互相看不順眼。丘吉爾認為工黨的社會主義提議具有“蓋世太?!币馕?。工黨政治家安奈林?貝文(Aneurin Bevan)自稱“對托利黨深惡痛絕……在我看來,他們連流氓都不如”。選舉結果十分明確,工黨首次大獲全勝,獲得393個席位。自由黨人慘敗,僅獲得12個席位。丘吉爾被拒之門外,這一點令他驚詫不已。和祖先馬爾堡伯爵一樣,他意識到戰爭的勝利很少能引起英國民眾的感激之情。屬于他的勝利時刻已經過去,他被無情地扔在一旁。

新政府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新首相是工黨聯合領導人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他為人謙遜,丘吉爾悻悻地表示:“因為沒什么可不謙遜的?!卑露Y親自開一輛小車載著妻子,下車后步行前往議會,然后穿過公園到俱樂部吃午餐。艾德禮是新政府的完美領導人,他帶領一幫手下揚起新政府的風帆,這些手下的任性和自大也許會很快導致觸礁事件發生。新內閣成員如下:說話直率的工會領袖歐內斯特?貝文出任外交大臣,脾氣暴躁的安奈林?貝文出任衛生大臣,赫伯特?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出任副首相。新內閣很多人雖在戰時聯合時期一起共過事,但是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并不太好。貝文聽說莫里森稱其是“自己的死敵”之后,回答道:“只要我還有口氣在,他就不是?!?/p>

工黨努力保持戰時的緊急精神,聲稱幫助英國打贏“二戰”的計劃經濟應該予以保留,“以贏得和平”。甚至比“一戰”時還要變本加厲的是,國家控制擴大到英國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工黨利用國家控制,試圖實現空想社會主義。早在1942年最黑暗的日子,《貝弗里奇報告》(Beveridge report)就已經提出建設一個新的福利國家,國家對每個公民的“生老病死”負責。1944年的一份白皮書也認為,未來國家有責任維持高而穩定的就業水平,這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典范。1944年的《巴特勒教育法案》(Butler Education Act)將各地公立學校收歸國有。該法案運用最新的教育科學,規定學生11歲時參加統考,根據考試成績,不分階級,將學生分配到以下三類學校里:文法學校、技術學?;蛑械燃夹g學校。當然,這些舉措不是社會主義的產物,而是丘吉爾領導下的保守黨政府的成果。

1946年的《國民保險法》(National Insurance Act)開宗明義,沒有繞彎子。

《國民保險法》重申了《貝弗里奇報告》里的絕大多數提議,其中包括兒童津貼、國民救助金,甚至喪葬補助金。一年之內,國有化擴大到被工黨稱為“經濟制高點”的英格蘭銀行、煤礦、鐵路、航空、無軌運輸,后來還擴大到汽油、電力和鋼鐵。在多數情況下,改革僅僅指財政部購買業已在戰時處于國家干預之下的行業的股票。主要受益人是股東。還要修建10個國家公園,前4個公園覆蓋了湖泊區、皮克區、斯諾登尼亞山和達特姆爾高原。

1948年,貝文制定了《國民健康服務法案》(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ct),該法案規定公民免費享受普通醫生看診和醫院服務。貝文說道,“我用金錢堵上了他們的嘴”,醫學界才不再反對。見文預期的結果是慈善醫院和公共設施會像學校一樣,轉為由地方當局管理。內閣選擇了中央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這樣做的部分原因是貝文不喜歡主張地方主義的莫里森。貝文表示“如果一只便盆掉到特里迪加醫院的地板上,那么白廳也應該聽到響聲”。這個原則催生了國民醫療保健制度。當時已經不再是“白廳最具權威性”的年代。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全民醫療服務的主要問題在于白廳朝令夕改的做法。

戰后的興奮情緒退卻之后,英國似乎再度萎靡不振。城市景觀灰暗單調,城市的天空霧蒙蒙的,建筑物被蒙上一層煙灰,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戰爭廢墟。戰爭的混亂局面結束之后,大批士兵回到滿目瘡痍的家中,嬰兒潮出現,犯罪率上升。仿佛是為了逃避,多達5萬名英國女性嫁給了美國軍人。1946年2月,“瑪麗女王”號(Queen Mary)油輪載著344名移民新娘和116個嬰兒由東向西跨越大西洋開往美國。與之相對應的,1948年,“帝國疾風”號(Empire Windrush)抵達英國,帶來了492名響應倫敦招聘廣告前來應征的牙買加人。

死氣沉沉的局面愈演愈烈,政府繼續實行配給制,面包也在其限制范圍之內,要知道就算“二戰”時面包也沒有定量供應。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黑市和“黑市商人”,這些黑市商人自稱能夠偷偷弄到東西。人們渴望變化風格。1949年,迪奧時裝系列“新風貌”(New Look)在巴黎發布,主打夸張的喇叭裙,不過卻在倫敦遭到禁止,直至1949年服裝配給制結束。住房嚴重短缺,成千上萬個住房被炸毀的家庭仍住在招待所和收容所,甚至住在倫敦地下火車站。政府沒有向私營部門尋求幫助解決住房問題,而是向他們提供建在舊時飛機工廠內的過渡安置房。這些“過渡安置房”的成本是私營部門建造傳統房屋的兩倍。這項工程很快終止,不過一些過渡安置房如今仍屹立在那里,并在21世紀初期成了人們寶貝的東西,甚至被“列為”歷史建筑。

此時的大臣們更愛聽對現代建筑的溢美之詞,對破敝的市中心區視若無睹,夢想著在郊區大片空地上建立“新的耶路撒冷”。1946年,《新城法》(New Town Act)出臺,提出在國內各地建造20個住宅城鎮,其中包括克勞利(Crawley)、斯蒂夫尼奇(Stevenage)、雷迪奇(Redditch)、朗科恩(Runcorn)和彼得里(Peterlee)。新城工程以戰前花園城市運動為基礎,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一心打算為城市居民提供寬余的房子居住,但卻忽視了市中心的地方自治主義?!俺龀恰钡耐蝗晦D變引發了“新城憂郁癥”。 斯蒂夫尼奇注35的別稱是“斯爾金格勒”(Sikinggrad),取自住房大臣劉易斯?斯爾金(Lewis Silkin)的名字。

帝國的終曲:牙買加移民乘坐“帝國疾風”號(Empire Windrush)抵達倫敦尋找工作。

1946年冬天,英國遭遇了史上最低溫度,這更是雪上加霜。煤礦凍得結結實實,工廠因燃料匱乏關閉。民眾不得不排隊購買面包和煤炭,這種無奈而慍怒的境況令人想起了歐洲大陸的難民。1947年1月,肉類配給量削減,還不及戰時。對很多人而言,這種情況下的和平就是一場沒有殺戮的戰爭。1947年,內閣最終遭受壓力。托利黨媒體猛烈抨擊艾德禮,他兩度遭遇陰謀,有人想讓歐內斯特?貝文取代他,不過好在貝文不肯配合。

1947年,美國宣布對歐洲經濟實施馬歇爾援助計劃,借出130億美元,如今此舉被認為是毫無意義的。英國在第一年收到7億英鎊,不過這筆錢全被用作高水平的國防支出,這正合美國心意。作為昔日綏靖政策的主要反對者,丘吉爾此時警告有心之人:“一道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這道鐵幕將自由的歐洲與蘇聯分割開來。1945年,英國加入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后者的前身是業已失敗的國際聯盟。1949年,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共同締結了一個更為強大的聯盟,這便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該組織旨在抵御蘇聯擴張,并且如一句口號所說,“遏制德國人,推美國人上臺,趕走蘇聯人”。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越來越不穩固。1947年,內閣聽從已故印度總督蒙巴頓勛爵(Lord Mountbatten)的建議準許印度獨立。1948年,英國收回了舊時國際聯盟所規定的權力,撤出分割后的巴勒斯坦,這引發了戰爭。在美國的庇護下,英國的海外政策焦點轉移,從維持大英帝國變成遏制共產主義。

1950年2月,工黨在選舉中以微弱優勢勝出。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此時,英國和平時期的國防支出花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為了資助前往朝鮮與美軍并肩作戰的英國軍隊,政府提高醫療費用,貝文和其他左派人士辭職。應征入伍的年輕人原本以為已經擺脫戰爭,此時卻突然被運往遠東地區,插手別國事務。最重要的是,正是因為這次戰場的經歷,英國在20年后沒有參與越南戰爭。

工黨臨下臺前的最后舉動是執著于“振奮國家士氣”,這是1851年泰晤士河南岸世界博覽會的重演?!鞍l現之穹”(Dome of Discovery)英國藝術節活動以及工業和藝術展覽館意在用五光十色的現代事物同過去的陰暗作告別。盡管整個夏季雨水連綿不絕,但是這次節日慶?;顒颖徽J為是成功的。同年秋天的第二次選舉中,托利黨贏得多數議席,時年76歲高齡的丘吉爾再度執政。他上臺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取消英國藝術節和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新政府打出“控制之火”(a bonfire of controls)的口號,意即使民眾擺脫工黨戰后的嚴格管制和官僚主義,不過托利黨沒有廢止福利國家或國有化。當前看來,過去半個世紀的福利共識仍然有效,這被稱為巴茨凱爾主義(Butskellism),此稱謂取自兩位當代政治家的名字,一位是中左翼的休?蓋茨克(Hugh Gaitskell),另一位是中右翼的巴特勒(R.A.Butler)。

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仍以世界領導國家自居。孩子們看雜志了解“我們如何打贏戰爭”;觀察世界地圖,辨認覆蓋全球大片領土的大英帝國。1952年,英國試飛首架民用飛機彗星(Comet)客機,還試驗了歐洲首顆原子彈。1953年5月29日,約翰?亨特爵士(Sir John Hunt)領導一組人登上珠穆朗瑪峰;4天后,新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登基。這兩件事極大地鼓舞了英國民眾的士氣。女王加冕禮是通過電視播出的首起全國性事件,舉國歡慶,盛況堪比昔日維多利亞女王加冕。

年輕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1953年進行了加冕儀式,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士氣。伊利莎白二世女王被預測將在時間跨度和繁榮程度上媲美維多利亞女王。

新女王剛登基,就目睹了帝國的瓦解。在英屬殖民地肯尼亞和塞浦路斯,英軍奉命鎮壓暴力起義活動,英國在1956年后本已打算允許加納獨立,不過經此一鬧只好押后。同年,丘吉爾的繼任者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使英國陷入帝國事務模式。蘇伊士運河公司被埃及收歸國有,艾登聯合以色列和法國公然侵略埃及,三國聯軍在塞得港(Port Said)登陸,意圖占領運河區。美國政府迫切希望與埃及總統納賽爾搞好關系,因而對此次侵略大為光火,美國向英國施壓,威脅對其實行經濟制裁和石油制裁。艾登一看美國要實行經濟制裁,連忙做出讓步,下令撤回英軍。戰斗情緒高漲的英國民眾支持蘇伊士侵略行動,認為撤軍之舉著實丟臉。這是英國失去其世界強國地位的最后一個標志。美國政府如今才是發號施令的強者。

英國作為全球帝國的勢力迅速衰落,通常伴隨著暴力抵抗。圖中,肯尼亞茅茅黨(Mau Mau)俘虜正在接受審訊。

蘇伊士事件結束不久,艾登辭職,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繼任首相。麥克米倫上了年紀,曾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綽號叫“常勝將軍”(Supermac),這頗具諷刺意味。托利黨重拾一貫的謹慎作風,使英國遠離世界事務。1957年,托利黨拒絕簽署《羅馬條約》(Treaty ofRome),該條約旨在聯合歐洲戰后主要國家建立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麥克米倫堅持英國的獨立核能國家地位,暗含“坐上座”之意。1958年,反核示威者團結起來,掀起核裁軍運動(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示威人群從奧爾德馬斯頓(Aldermaston)的原子研究所出發步行至倫敦,這就是后來一年一度的抗議節。文雅一點的變革是,伊麗莎白二世宣布初進社交場合的年輕富家女子不必再每年一次“亮相”白金漢宮。

1959年選舉后,麥克米倫獲得連任,支持他的是兩年前被他稱作“從未這么好”的英國民眾。不過自我懷疑心態很快就產生了。1962年,美國政治家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表示“不列顛失去了一個帝國,至今還找不到自己的角色”,這句話明顯指英國繼續遠離歐洲事務的立場。同年,政府首次禁止英聯邦非白人國家的人移民英國。移民地區爆發種族沖突,尤其是1958年的諾丁山種族暴動。移民勞工為紡織業、衛生和交通領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勞動力,而此時政府決定禁止這種特有的帝國遺留行為。內政大臣巴特勒指出“相當一部分世界人口目前有權來這片業已人口稠密的土地定居”?!队⒙摪钜泼穹ò浮罚–ommonwealth Immigrants Act)嚴重損害了英國的自由主義名聲,但卻沒有產生長期影響,國外出生的英國公民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從1962年的5%上升至20世紀末的10%。

20世紀60年代,和很多執政時間較長的政黨一樣,托利黨人的表現大不如前。1963年,托利黨政府最終決定加入歐洲共同市場,不過卻遭到法國總統查爾斯?戴高樂的反對;1967年,他再次投了反對票。麥克米倫政府此時忙于應對間諜活動和性丑聞,新聞爆出戰爭大臣約翰?普羅富莫(John Profumo)的性丑聞。這起丑聞成為英國新興諷刺行業的靈感來源,令人想起了攝政時期漫畫家詹姆斯?吉爾雷(James Gillray)和喬治?克魯克尚克(George Cruikshank)的辛辣筆鋒。1961年,《偵探》雜志(Private Eye)首次發行;1962年,內容麻辣的電視節目《一周拾景》(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首次播出。它們的出現預示著諷刺手法較為保守的老牌雜志《笨拙》(Punch)即將走下坡路。

麥克米倫對于保留英國核武器的決定,引發了民眾長達十幾年的持續抗議。

工黨新領袖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很快準確把握住了“搖擺的60年代”(swinging sixties)的脈搏。他鼓勵工黨規范“白熱化的”科技進步,重申政府實施經濟重建計劃的權力。1964年選舉中,他獲得連任,與1906年的自由黨和1945年的工黨一樣占了行事不拘一格的便宜。威爾遜是一名意志堅定的現代主義者。政府修訂了巴特勒的選擇性《教育法案》,鼓勵“全面”開展中等教育。政府大刀闊斧進行社會改革,這場社會改革的主要發起人是自由派內政大臣羅伊?詹金斯(Roy Jenkins),具體內容包括廢除死刑,在法律上放寬對離婚、墮胎和同性戀的限制。1970年,政府頒布《同工同酬法》(Equal Pay Act),規定女性和男性同等工作同等報酬,從而開啟了曠日持久的旨在減少社會不平等現象的運動。政府甚至廢除了舊時宮務大臣有權審查劇院演出內容的做法,導致一時間舞臺上滿耳臟話,甚至有不雅內容的音樂劇《毛發》(Hair)在倫敦上演,因而此舉是好是壞,不能一概而論。英國的時尚和流行音樂行業蒸蒸日上,聞名世界。1965年,“披頭士狂熱”蔓延,威爾遜為披頭士4名成員頒發英帝國勛章,惹起一片嘲諷聲。

工黨政府認為更全面的經濟規劃能夠推動競爭力漸失的英國工業走向現代化,不過結果不遂人愿。其失敗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改革倫敦貨幣市場,二是沒有通過工會改革實現勞動力彈性化,這是因為工黨需要工會的資金和選票。1967年,威爾遜不得不利用貨幣貶值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他絕望地辯稱:“這并不意味著你口袋里的錢貶值了?!必泿刨H值打擊了政府的士氣,導致接下來10年間經濟政策方面偏離主題,失敗主義盛行。

英國的舊患愛爾蘭仍是無法治愈的痛。在阿爾斯特,19世紀20年代的分割狀態僵化成為新教黨派優越性。1968年,一場天主教民權運動被愛爾蘭共和軍接手,在接下來長達20年的時間內,愛爾蘭共和軍和英軍一直沖突不斷。1970年,地方陷入武裝混亂,愛爾蘭共和軍派人轟炸倫敦街道。政府竭盡全力也找不到結束愛爾蘭亂局的方法。昔日克倫威爾、威廉三世和勞合?喬治都無計可施,現在同樣如此。英國政府又苦苦尋覓了30余年。

有些人認為英國面臨著不同的威脅。20世紀60年代,工黨政府撤出蘇伊士以東的大英帝國殖民地,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最后在1967年撤出也門亞丁。人們認為這標志著英國世界霸主地位的終結。不過帝國并不是這么容易舍棄的。1968年,政府決定準許英聯邦現有移民的5萬名家眷來英定居,這些移民是根據1962年移民法規獲準留居的,不過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4%的英國民眾對此持反對意見。托利黨變革派演說家因諾克?鮑威爾(Enoch Powell)稱政府此舉“瘋了,簡直是瘋了”,他大呼自己眼中的英國街道就像“血沫翻騰的臺伯河”。鮑威爾這番煽動性極強的話,再加上他對歐洲的強烈反對,很難被其保守黨同僚接受,他失去了反對黨領袖的地位,此后他和阿爾斯特腹背受敵的新教徒一拍即合。

1970年,托利黨再次執政,悲觀的前黨鞭長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出任首相。經濟管理如今是英國政治的主旋律,尤其是政府和工會工人之間的權力平衡。希思表示要同戰后共識決裂,宣布將解放市場并解除對公有和私有經濟領域的管制,決定洗個痛快的“冷水澡”,最終要帶領英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這引起了民眾對英國和歐洲之間關系的討論,這個話題的討論要追溯到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洗澡水即使一開始比較冷,很快也會變熱的。希思政府似乎厄運連連。財政部不得不實施前一任政府不得人心的決定,即改貨幣為十進制,廢除了深受喜愛(卻不方便)的1先令等于12便士、1英鎊等于20先令的貨幣制度。倫敦德里郡爆發民權示威活動,傘兵部隊奉命鎮壓,開槍打死了13名手無寸鐵的示威群眾,這被稱作“血色星期天”(Bloody Sunday)。世界石油價格飆升引發通貨膨脹,工會和政府之間摩擦不斷。希思不得不采取與此前截然相反的立場,意在拯救勞斯萊斯和其他“不中用的”行業。不久礦工爆發大罷工。

英國人創造性地推出著名的Mini車型,但仍不足以確保本國的汽車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內閣的應對措施和20世紀以前所有政府的做法一樣。遇到麻煩時,內閣選擇加強控制。政府下令在公有和私有經濟領域推行復雜的法定收入政策,此舉打破和違背了希思的自由市場理念,并進一步引發混亂,其中最嚴重的是能源供應。1973年12月,戰時精神回歸,工業實行3日工作周,人們排長隊購買汽油,并進行選擇性斷電。這時的倫敦司機可能會覺得怪怪的,有時后面是明晃晃的街燈,前面卻是黑漆漆的一片,頗具諷刺意味,甚至有人表示黑暗里的交通更為通暢。絕望之下,礦工的工資上漲35%,煤炭業在接下來10年內覆亡近半。

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民眾自信心崩潰。一度叱咤風云的政府再也無法掌控時局。城市街道抹去了多半戰爭傷疤,不過取而代之的城市新面貌并沒有好到哪里去?,F代建筑表明,人們不知風格為何物。伯明翰、曼徹斯特和利物浦等城市中心地帶大變身,推倒了熟悉的地標建筑,取而代之的是死氣沉沉的混凝土建筑和柏油路。洋溢著“新殘酷主義”的摩天大廈、購物中心以及帶內置陽臺的居民區單調乏味。倫敦差點修建圍繞市中心層層發散的“高速公路格”,屆時高速公路將從攝政公園北邊穿過,白廳很多地方都要被拆除。西歐很多飽受戰爭蹂躪的城市正在一絲不茍地重建其戰前的市中心景觀,與此同時,英國建筑師卻渴望效仿拆掉重建的現代主義做法。

1974年2月,灰心失望的希思就“誰來治理英國”的問題提前舉行選舉。艱難的選舉活動結束后,選民們回答道:“不是你?!惫h政府在一年之內兩次上臺,第一次出現無多數議會,第二次出現勉強多數狀況,不過這屆政府仍沒什么新招兒,除了把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提高到83%,股利稅率為15%,而這是和平時期稅率之最。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政府消耗掉將近一半國民產值。年通貨膨脹率接近30%,經濟停滯不前,這種現象被稱為“滯漲”。無論1945年以來福利共識如何落實,經濟業已無力支付。外國評論員談起“英國病”的時候,稱英國是“歐洲病夫”。1976年,威爾遜把唐寧街10號交給舊同僚詹姆斯?卡拉漢(James Callaghan)??ɡ瓭h精力充沛,是唯一一個擔任過內政大臣、外交大臣、大法官和首相的人。他沮喪地告訴威爾遜:“我今天早晨刮胡子的時候,我心里在想,如果我是年輕人的話,我會移民的?!彼寡宰约翰恢搹暮蜗率?。

北海油田雖自1975年起開始出產石油,但其利潤只占政府收入很小比例,不足以幫助財政部擺脫困境。1976年,大法官丹尼士?希利(Denis Healey)被迫畢恭畢敬地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借出23億英鎊,為了償還,他不得不將公共開支預算削減30億英鎊??ɡ瓭h的觀點發生大逆轉,認為應該約束行業行為。舊盟友工會的行為令他震驚不已,他問內閣:“你們對不預先通知便離開兒童醫院、罷工了事的行為怎么看?”1976年,黨內大會召開,他告誡與會人員警惕20世紀40年代的無效解決方案,不能再“大法官大筆一揮保證充分就業……我不怕坦白講,不能再這么做了”。20世紀公司式政府長期樂觀情緒洋溢,從艾德禮的計劃經濟到威爾遜的政權規劃莫不如此,不過無人能夠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1976年的貨幣危機標志著戰后共識的結束,而不是后來出現的撒切爾主義。政府可以管控福利,卻不能指揮經濟為福利買單。經濟可不是戰場上的軍隊,任君差遣。

卡拉漢如同對牛彈琴。公有領域的發展壯大了工會主義的力量,他和希思一樣,深受其擾,工會工人數量高達1200萬,這是前所未有的。作為一股政治力量,工會此時進入垂死掙扎期。1978年至1979年,“不滿之冬”(winter of discontent)罷工爆發,差點引發公有領域大罷工。街上堆滿了凍得硬邦邦的垃圾,傳言有人去世后遺體都無法下葬。據說卡拉漢曾一度對工會領導人說:“我們比你們還可憐?!?979年3月,卡拉漢沒有通過不信任動議,蘇格蘭議員因他拒絕把權力下放給他們而紛紛反對他。他登上了《經濟學人》的封面,照片中的他到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盛裝出席各種活動,意在爭取保住首相職位。事實證明,他也是被凱爾特人推翻的英國“統治者”。他真正的敵人是民眾不再相信政府具備過去半個多世紀內證明過的治國能力。

1975年,托利黨改革領導人選舉程序,一匹黑馬殺出,繼任希思首相一職的是時年49歲的瑪格麗特?撒切爾?,敻覃愄?撒切爾是格蘭瑟姆(Gelansemu)一位雜貨店商人的女兒,畢業于牛津大學,不過她從來不是她口中所說的孤身對抗男權主義的公立學校女孩。保守黨此時迫切想提拔有才華的女性,她因此很快得到晉升。希思執政時,她擔任教育大臣。在此期間,她目睹了希思政府不光彩的立場大轉變,暗下決心絕不犯這樣的錯誤。她開口不離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注36書中的話:“我們一直在犯同樣的錯誤,這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979年5月3日,英國選出了史上首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入主唐寧街。她要將吉卜林的理論付諸實踐。

瑪格麗特?撒切爾是英國首位女首相,她在就職演說中提到,“我們有過無數的教訓,這將使我們得到無數的益處?!彼鞘孜还_反對福利政策共識的政治領袖。


用戶搜索

瘋狂英語 英語語法 新概念英語 走遍美國 四級聽力 英語音標 英語入門 發音 美語 四級 新東方 七年級 賴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成都市怡湖西路2號院英語學習交流群

網站推薦

英語翻譯英語應急口語8000句聽歌學英語英語學習方法

  • 頻道推薦
  • |
  • 全站推薦
  • 推薦下載
  • 網站推薦
粉嫩国产尤物在线精尽|日本一区免费二区下卡下载|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谢日日欢|99久久久国产精品k影